塔里洋古村落,由塔里、大洋、甲坑、西洋陂等4个自然村组成,系同祖同宗的纯畲族蓝姓村落。自始祖于明万历年间迁入建村以来,至今有400多年的历史。村落盘踞于罗源县西部“鼓角岩”半山腰,绿树成荫,梯田环绕。
跌宕起伏的丘陵、山峰,错落有致的山间小屋,古道风韵不减的蜿蜒石子路,掩映着村中忙碌的畲民,让人颇有误入桃花源之感。
畲族山耕文化这里的村落背靠山峰,坐西南、朝东北,四面环山,包含着浓厚的畲族山耕文化与狩猎文化内涵。民居以自上而下的小峡谷溪涧为隔离带,向两侧舒展,依缓坡建筑,拾级而上,层叠有序。整个村落犹如处于林海竹涛之中,山野与村落和谐相映,自然环境优美如画。
时光流转,历史的风霜给这座深山里的村落烙下太多的印记。如今,村里的建筑仍以土墙黑瓦的旧式木结构民居为主,鲜有水泥构建的房屋。村中现有14座清代及2座民国时期古民居,错落有致,式样各异,保存完好。
之所以称塔里洋是畲族的人间天堂,源于这里的畲家韵味浓厚,至今仍保留着原生态的畲族文化,被评为是“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讲畲语,重要节日穿畲装、唱畲歌,结婚、祭祖等保留畲族古老风俗。人们就像生活在自己特有的、与世无争的天地里,自在、淳朴、惬意。
畲族服饰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古代没有棉花时,苎麻便是主要的纺织原料。据史载,“古者先布以苎始,棉花无始入中国,古者无是也。所为布,皆是苎,上自端冕,下讫草服。”不同于现在用机器纺织出来的布,而是用古老的手工艺做出来的精致苎麻布。从苎麻到布要经过十几道工序,割麻、绩纱、挽麻团、刷浆、上机织造、印染、晾晒等等,方成服饰。
苎麻苎麻一年可收三季,农历小满前后收割第一次,称为头麻,头麻的品质最好。将麻杆收割、摘叶、去杆、除青后,才能进行更进一步的深加工。
再经过脱胶、刮麻、绩纱、织布、印染等工序后,才能制作出一件成衣。勤劳淳朴的畲族妇女,也是编织刺绣的能工巧匠。福建地处潮湿,苎麻制成的衣服透气性好,夏天穿凉爽透气。
尽管受时间的洗礼以及多元文化的冲击,但塔里洋的畲族服饰仍然继续传承。畲民每逢节日,尤其婚庆活动都会穿着民族服饰,以此保护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畲族人对糍粑情有独钟,因为畲族人认为糍粑有团圆的寓意,喻示家家团结幸福、吉祥如意。
在畲族许多节日都要打糍粑的。先将泡好的上好糯米经过木甑子蒸熟后,放到一个石槽里,用石槌反复捶打至绵软柔韧。
然后拿出来放在一个撒满芝麻或花生的竹箕上,快速捏成团状。趁热可分给大家吃,或置于竹箕上,可放置数日。
冒着热气的白色糍粑,放进混合白糖、红糖粉、花生碎的蘸料滚上一圈,香气四溢,令人垂涎欲滴。轻咬一口,糯米的香软裹着蘸料的憨甜,让人口齿留香,欲罢不能。
随着历史的变迁,美丽的塔里洋村虽然遗落在深山里,但古式的建筑、动听的山歌、典雅的凤凰装、苎麻纺织缝纫技艺等,这些独特的畲家文化习俗依然如那历史的烙印,深深地刻在畲民们的记忆里,成为他们永远不忘的浓浓乡愁。
自驾:福州绕城高速——桂湖收费站——宁德方向——沈海高速——罗源水古收费站——罗源——飞竹镇塔里洋村。
其他:搭乘动车至罗源动车站;福州南站、北站或华威西园客运站,乘坐福州至罗源班车。
本文由飞猪签约达人 大鱼号 提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