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忻州神池县东胡乡铁炉洼村北侧有种特殊的民居形式-地窨院也叫地窑院,是我国黄土高原古老而特有的居住方式。其建造方法是,在平地上挖一个十多米深的大坑,然后在坑壁上掏成正窑和左右侧窑,再在院角挖一条上下斜向的门洞,供人们出入使用。院中一般挖有渗井,用来收集雨水。部分人家还有专门养牲口用的家畜窑。
山西平陆农村少有地上建筑,基本上全是地窨院组成的地下村落。在平陆流传着一句谚语:看去不见村,入村不见人,平地起炊烟,忽闻鸡犬声。随着社会发展,昔日地下村落几乎消失殆尽,只剩下一些零星的身影。
现存的地窨院大部分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所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绝大多数人已搬出了地窨院,住上了砖瓦房,越来越多的地窨院坍塌破落,或者被填埋、复耕,这种别具风情的民居类型正在逐渐消失。过去此类地窨院在晋南发现较多,在晋西北尚属首次发现。为研究地窨院的分布范围和山西民居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处于地窑院中更是冬暖夏凉,四季温差小,还有一特点,就是受外界的噪音和大气层中的放射性物质影响小,人的情绪处于自然平稳状态。地窑院的穴居形式为山西穴居的一大创造,而这种古老的习俗得以延续不衰的原因,与黄土高原气候干燥、雨水缺乏及经济不发达有关。
三座地窨院并列一排,建于清代晚期,其中东边一处保存最为完好,该地窨院呈长方形,长十四米,宽十米,深九米,共挖窑洞七孔。正面窑洞为一明两暗式结构,内残存火炕和灶台;东窑有壁龛,可放杂物;南窑饲养牲畜;院门位于正南,门洞下设有排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