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云寺的创建年代不详。坐北朝南,占地面积542.98平方米,建于高约2米的鹅卵石彻台基上,四合院布局。现存建筑有山门、正殿、东配殿及西耳房。正殿为元代遗构,其余为建国初期重建或改建。
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前廊式单檐悬山顶,后人改为硬山并在廊前彻墙。
据民间传记,原有寺庙坐北朝南,山门外有一石狮子分列两边。山门以里是痘疹奶奶殿,痘疹奶奶殿后边,齐对着的是地母奶奶殿,两座殿堂都是三间北屋。地母奶奶殿东边以后墙为准,向后约三米处是玉皇殿。玉皇殿三开间,坐北朝南。
玉皇殿东边向后约一米处三间北屋是佛爷殿。地母奶奶殿西头,向后约五米处,有几间草房,是寺内僧人居住的地方。在僧人居住的屋东头有一块低洼的地块。在这块低洼地块中央有一眼水井,每天早晨井里就冒出一股白色水气,徐徐上升,延续好长时间。据说,法云寺由此而得名。井水又清又甜又旺,在最干旱的年份,佛寺周边的水井都干枯了,而法云寺的这眼井却水量依然如故。
前檐斗栱四铺作单下昂,里转单抄,栌斗出华头子,横拱为三幅云形式。每间施补间铺作一攒,当心间出斜昂,里转斜拱,大斗如盛开的莲花。
前槽斗拱五铺作双抄,里转制成蚂蚱头,横拱为三幅云形式,栌斗出华头子。
法云寺遗址现仅存一个空场和两座石碑。两座石碑分别是明嘉靖九年(1530)和清咸丰元年(1851)重修法云寺时所立。除了这两座石碑,当年壮观的古刹建筑连同僧人连绵不断的诵经声和均匀清脆的木鱼声,都随着时代的脚步消失在了尘埃中了。
梁架结构为四架椽前搭牵用三柱,搭牵出头砍成蚂蚱头,四架椽上用方形驼峰和横拱承乳栿和金檩,乳栿之上用蜀柱、角背、合沓及叉手承脊檩。梁枋上存有历代维修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