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发时间2016-06-24
- 人均费用¥6000元
- 旅行天数10天
- 文中人物朋友/同事
day1
从明天起,我愿孤独一人,让这纷乱的人生变的简单,走走停停看看这个世界,向着春暖花开的远方流浪。。。
从明天起,让这纷乱的世界变的闪亮,轻轻醉倒或随风飘荡,向着春暖花开的远方流浪。。。
从甘南回来已经有一个多月了,还是不断怀念途中的每一个片段,拉卜楞寺,郎木寺,扎尕那,九曲黄河,年保玉则,色达,一幅幅画卷在我眼前铺卷。
大约十年前在天涯溜达,发现了甘南这个地方,从此就记在心上,因为怀想,所以终于流浪到梦中的香巴拉。
空了,把每一个片段拿出来,给朋友们。
甘南之行,于我,是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绵延无尽的草原,寒风中牵满经幡的尼玛堆,圣洁的雪山,虔诚叩拜的信徒,甘南是一堵红墙,一缕青烟,金碧辉煌的寺庙,夕阳下徐徐合上院门的垂暮老僧、六字真言,还有一直穿行在我梦里无边的爱。。。
现在的甘南线路,我理解为以自治州为基点,范围扩大了几倍的“大甘南”,它穿插跳跃于青、甘、川三地,串起了沿途诸多的奇骏景观。
2016年6月24日,出发~
老天爷眷顾,当我们刚上火车,忽然晚霞漫天,幻化出一个美丽的天空,这注定是一个绚丽的旅程。
因为一碗面,路过一座城。
每次路过兰州,只是想着吃一碗牛肉拉面。
兰州注定是我们的中转站,多次路过兰州,从没有好好看过这座城,只因为撇一眼,看到的是荒凉的山。
兰州被兰山和白塔山南北两山包夹,黄河穿城而过,兰州人在这个狭长的城市里繁衍生息,兰州位于中国的版图几何中心,却被视为边远之地。每当春季风沙肆虐的时候,这座城市仿佛建在沙洲之上,荒凉苍茫。
因为一碗面,这座荒凉的城市却有了独特的味道,牛肉面的味道。
兰州是一个可以被闻到的城市,这个城市到处弥漫着牛肉面的香气,因为了有了牛肉面,兰州有了独特的韵味,牛肉面牵引住我的脚步。
2016年6月25号下午三点我们到达了兰州,天气很热,担心我们行李多,小达师傅到车站接我们,把我们送到宾馆,我们的行程原本是第二天开始,师傅专门过来接我们,非常感动。
我们收拾停当就浩浩荡荡直奔大众巷,吃了繆糟, 酿皮子,杏皮水,漫步兰州街头,真正的贴近这座城市,才感觉兰州已不是边远之地,这里人流如织,市中心的人拥挤繁杂,和热闹大都市并无异样,接着去黄河铁桥溜达,游人熙熙攘攘,兰州的白天很热,当太阳落山后,却凉爽的很,黄河岸边微风习习,舒服到极致,兰州的夜是如此美好,在黄河边溜达,夏日的微风徐徐,不想离开。
傍晚的黄河,蓝天白云。
夜幕降临,微风习习,在黄河岸边散步,竟然如此的舒畅,一改我对兰州荒凉寂寥的印象,兰州是一个温情脉脉的城市,夏日凉风,吹起我的裙角,我喜欢兰州。
中山桥,称为黄河第一桥,何谓第一?经过打探,解释说是黄河上的第一座铁桥。
兰州的牛肉面哪家最好吃呢,这个应该是没有确切答案的,对小达来说,他心中有应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牛肉面排行榜,
第二天八点,小达过来接我们去吃牛肉面,他带领我们来到当地人喜欢的吾穆勒牛肉面馆。
对每一个兰州人来说,也许家门口的牛肉面馆就不错,从小就在那这里吃面,等自己做了父母,也会带孩子去吃,面递到手上,是街坊邻里的亲近。
很多兰州人总喜欢开车大老远的到这里吃一碗牛肉面,这里的牛肉总是兰州人的老话题,小达开车带领我们在兰州城里穿梭,行程几十公里,用小达的话说:在吾穆勒“扎个牛大”,我们每个人一碗三细,蒜苗香菜多些,辣子猛些,一盘牛肉,几个小菜,醋壶子拉起来一倒,好吃,香,在我吃过的牛肉面里是最好吃的,牛肉面汤头正,牛肉软烂入味,面劲道,辣椒色泽浓郁但不是很辣,香味扑鼻,吃一次就忘不了。
去年在西北吃过牛肉面后,念念不忘,我曾经把泰城的面馆吃了个遍,最后还是觉得银座斜对过的东方宫兰州牛肉面比较靠谱点,至少店面看起来干净利落,西北的师傅们带着口罩工作,一改兰州拉面门面小,不卫生的印象。兰州牛肉面带着兰州人的爽直和温情走向全国,它的味道也变得“入乡随俗”,虽然这里的面不够劲道,汤头略寡淡,但可以了却我的愁绪。
每个来兰州人的人,总会吃一碗面,完成一个到来的的仪式。
兰州-临夏- 夏河,拉卜楞寺。
出了兰州就开始下雨,途径刘家峡,河口古镇,到临夏时,雨停了,天空放晴,拉卜楞寺方向是蓝天白云。
在临夏的一个清真餐馆吃饭,院子里种满了花花草草,回族服务员都非常腼腆,说话低声细语。
与牛肉面相比,三泡台流露出一种临夏的婉约与优雅。
所谓三炮台碗子茶,其实是指下有底座(碗托)、中有茶碗、上有碗盖的三件一套的盖碗,因形如炮台,故称三炮台。
一碗上等的三炮台,茶叶以春尖茶和云南下关沱茶为最好,再配以桂圆、杏脯、葡萄干、红枣、枸杞、菊花(玫瑰)、冰糖等八种辅料。
喝三炮台也是有讲究的,一手端起拖盘将碗送至眼前,另一手则用盖子沿着茶碗“刮”几下,然后再把盖子稍稍倾斜,将一碗三炮台递到嘴边,热气如缕缕烟丝,清芬幽香,沁人心脾。
图中,羊脖子,据说很好吃,羊腿子肉也很香,我不吃羊肉,看她们吃的心满意足,土豆片,也可以炒的这么灿烂,这是我的菜。
出太阳后,阳光直白,照耀 的人睁不开眼睛,院子里的花在微风里招展,明艳娇羞,而屋里却有红红的炉火取暖。
美丽的回族姑娘,风趣幽默,刚开始还有点害羞,不一会就和我们熟了,她说去年去广州热成鬼,她还教我们用牙签把睫毛弄得又长又弯,她的睫毛弯弯,皮肤白皙,非常漂亮。
只所以浓彩重抹牛肉面和三炮台,是因为,每当到西北时,即使无法下车,也会眺望和回味兰州牛肉面,吃一碗辣辣的牛肉面才开启真正意义上的西北行,三炮台虽然名字取的有点硬朗,却充满西北人的婉约和浪漫,自兰州开始,每顿饭我们都会冲一碗三炮台,花香弥漫,我喜欢看花朵起起伏伏,喝一口沁人心脾。
当我来到甘南的时候,我看到藏民族非常浪漫,每当花开的时候,他们都会聚会,择一块花开的地方,支上帐篷,放起歌,载歌载舞。
下午三点到达拉卜楞寺,太阳光明亮刺眼,非常火热,而心情却好的恍若可以触摸天上的白云。
拉卜楞寺背后云雾缠绕山腰,给拉卜楞寺增加了幽静和神秘感。
那一天,我转动所有的经筒。
不为超度,不为来生。
只为你的温暖。
那一世,我转山转水,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据说这首诗并非出自仓央嘉措之手,而是有人假借他的名写的情诗,但无论怎么样,这首诗流传广泛,深入人心。
今天得以亲身体验这首诗的含义,感觉这首诗写的是如此美妙,写尽这世间的的愁肠百结,挣扎彷徨。
转经长廊上,有身穿红袍的僧人,有一脸凝重的藏族汉子,有满脸风霜的藏族妇女,有拄着拐杖步履蹒跚的老阿妈,也有牵着妈妈的手的孩子,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在转经路上,神情专注虔诚,丝毫不为外界所打扰。
转经长廊上,有身穿红袍的僧人,有一脸凝重的藏族汉子,有满脸风霜的藏族妇女,有拄着拐杖步履蹒跚的老阿妈,也有牵着妈妈的手的孩子,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在转经路上,神情专注虔诚,丝毫不为外界所打扰。
跟着奶奶转经的藏族小孩,他一直回头看我们,好奇的打量着我们这些外来人,又毫不迟疑的去追随奶奶的脚步,在奶奶的诵经声中,他也转动着沉重的经筒。
拉卜楞寺有一条环形的转经长廊,是世界上最长的转经长廊,共有一千七百多个转经筒,环绕整个寺院,绵延3.5公里,长长的转经长廊,是藏民的希望之路,他们嘴里默念六字真言,目光坚定没有杂念,他们永不停歇的朝拜,用脚步丈量与神的距离。
拉卜楞寺的转经筒总是吱吱呀呀转个不停,佛殿内的酥油灯和桑火也不曾熄灭过,藏民们来到拉卜楞寺,一圈又一圈的绕着寺院转经念经,一遍又一遍在佛前磕头祈祷。
他们当中有拄着拐杖蹒跚的老人,有稚气未脱的孩子,有满脸沧桑的藏族妇女,有的千里迢迢跋涉而来,一身疲惫,满身灰尘,但此时此刻,他们的必定是心中充满欢喜,走在拉卜楞寺的转经路上,与佛的距离是如此之近。
拉卜楞寺在藏语中意思是“僧人的宫殿”,拉卜楞寺与西藏的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扎什伦布寺和青海的塔尔寺同为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六大宗主寺。
自1709年创建至今,已经成为包括显、密二宗的六大学院、108属寺和八大教区的综合性大型寺院,形成了独特的藏传佛教文化,包括建筑、学院、法会、佛教艺术、藏经等,被誉为“世界藏学府,这里也是甘肃佛学院的所在地。
贡唐宝塔是拉卜楞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除了大经堂外,它是拉卜楞寺最引人瞩目的建筑。
在贡唐宝塔上可以拍到拉卜楞寺全貌,登上宝塔需要20元门票。
在对面晒佛台的山坡上,也可以俯瞰拉卜楞寺全貌。
从山坡上看大夏河北岸,拉卜楞寺,密密麻麻的僧舍犹如阡陌纵横,鳞次栉比的佛殿犹如帆樯林立,四下升起的桑烟如云雾缭绕,民居散落其间,不知是不是与释迦牟尼“凡圣同居”的理念暗合。
暮色中的拉卜楞寺,是那样的静谧安详,夕阳照在金鼎,辉煌耀眼,深蓝色的天空上不时有老鹰鸣叫盘旋,塔顶风铃叮咚,经幡随风舞动。
清晨,拉卜楞寺从梦中醒来,佛光又照耀在转经的路上,拉卜楞寺生机勃勃。
我跟着藏民沿着转经长廊慢慢了一圈,也很少拍照,不想打扰到他们。
今天一大早转经,是要到到大经堂听讲经的,我穿过一个小门,走过错落的台阶,到了大经堂,很多喇嘛在经堂外站着,三三两两,成群结队的,我从几个门口往里张望,经堂里庄严肃穆,门口放满了喇嘛的鞋,我也看到有的藏民抱着不知道什么花,一束束的放到经堂门口,想必也是祈福的意思。
清晨,转经的藏民。
从第一缕晨光照在山顶,直到最后一抹晚霞在天空散尽,拉卜楞寺的转经筒总是吱吱呀呀不停歇。
好多年了,你一直在我的伤口幽居,我放下过天地,却从未放下过你,我生命中的千山万水,任你一一告别,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桩不是闲事。
---仓央嘉措
我忍受世间所有的寂寞,感叹时光的蹉跎,今天我流下了一行热泪,融化不掉我的落寞。
拉卜楞寺街头,远处山上云雾缭绕,有群鸟掠过天空,狗儿在马路上玩耍,鸽子在人们脚边悠闲的觅食,街头上挂满了红旗,迎接“七 一”党的生日,拉卜楞寺的桑烟缭绕,和谐安详。
早八点出发,走桑科草原。
相传格萨尔王,13岁时在桑科达久滩赛马夺冠,登基称王的。
出夏河,很快就来到桑科湿地。
蓝天,白云,远山,河水,草地,悠闲吃草的马儿。
清澈的河水涓涓流淌,恣意开放的格桑花,铺满草原。
远处的几个人应该也是游人,我来到这里,只是因为路过,为了去远方。。。
阿木去乎草原,远山,牛羊成群,时光悠悠,无忧无虑。
尕海和花湖选一个地方看一下就可以,路过尕海,因为天有些阴,远观了一下。
满怀期待的是下一站郎木寺。
郎木寺不是一座寺庙,是一个地名,叫郎木寺镇。
上世界五十年代,美国人埃克瓦尔写了一本是叫【西藏的地平线】(Tibetan Skylines),引发了西方人来寻找郎木寺的热潮。埃克瓦尔描述的香格里拉-郎木寺,开始传遍世界,引发了世人对郎木寺的想象与寻访,郎木寺成了西方人格外牵挂的东方秘境。
埃克瓦尔的书中写到:“远处,在地球和天空连接处,苍白阴暗的流雪勾画出地平线的轮廓,夏天,这里绿草如茵,草丛里点缀着斑斑点点,野罂粟花在翩翩起舞”。
现在就有大批的背包客和游客涌入这座小镇,为了传说中超凡脱俗的地方。
郎木寺有两座寺庙,这是白龙江南岸的格尔底寺,白墙琉璃瓦,相比北岸甘肃境内的赛赤寺,格尔底寺要朴实的多。
沿着白龙江逆流而上,寻找白龙江的源头。
沿着白龙江进入纳摩大峡谷,入口的岩石上有佛像壁画,刻着六字真言,前面有一洞,赫然写着“虎穴”,我还以为此处有老虎呢,。原来相传莲花生大师曾经到这里降服老虎并教化佛法,,使猛虎变成了善良可亲的仙女,大家纷纷钻进漆黑的洞里找仙女。
越往里走,白龙江渐渐变的纤细,江水清灵透彻。
再往里走,江水渗到岩石里不见了,这就是白龙江的源头了,其实,白龙江的水正是从这里涌出,我看到水从这里涌出后,水势立刻变的很大很湍急,淙淙泉水汇成小溪流出纳摩峡谷,这条小溪从这里开始化成奔腾的江水,流过无数的草原峡谷,百转千回奔向长江。
继续前行,纳摩大峡谷乱石堆积,险峰林立,蓝天白云下,山顶的石头如同中世纪的城堡。
天空飘着风马旗,没有往里走就返回了。
在格尔底寺下面的草甸上玩个不停,看草间花,看天上云。
蜿蜒的白龙江。
赛赤寺像是一个佛国仙境,充满着空灵的气质,一座座红墙金瓦的佛殿经堂在太阳下熠熠生辉,桑烟袅袅,路上转经的僧人,时隐时现。
望红尘,我一到山坡上就看到这个喇嘛蹒跚着上来,一直往下张望,他在想什么呢?看着俗世里的村庄?想起远方的家人?也许他恍然出世,忘记了自己的存在。
外国人眼中的瑞士风光。
1926年,埃克瓦尔看到丹霞红石崖酷似欧洲中世纪的古堡,连绵起伏的山脉像极了浓缩的阿尔比斯山,似曾相识的美景,让他流连忘返。
红石崖,以前好像叫红山。
在郎木寺东面,一排红石崖兀然而起,这就是著名的丹霞地貌红石崖,很像一排牙齿。
甘肃境内赛赤寺的山坡上。
小喇嘛在学穿红袍。
阳光照亮了山谷。
寺庙散布在河谷两岸的山坡上,,桑烟袅袅,佛号声声。
在寺庙周围有许多分不清是甘肃还是四川的藏族民居,用石墙或篱笆围起自己的家,远远望去,宛若青青草地的一个个 童话世界。
文 革期间,郎木寺所有的经堂,佛殿,僧舍被拆毁,僧人被遣返原籍,珍贵文物全部毁于一旦,连赤钦.坚赞桑盖的肉身也被焚之一炬,寺庙变成一片青稞地,随着宗教政策的落实,郎木寺在原有寺址上进行了复建。
郎木寺,客栈林立,我在街上溜达,恰好有两个藏人,看到我,他说你来看一下我画的什么,我看他在线杆上画了一条鱼,告诉他是鱼,他开心的说,答对了,好纯真的藏族汉子。
山风吹过,寺庙里的转经筒吱吱呀呀的声音,树枝上的鸟鸣叫,山坡上“浪山”的帐篷。。。
郎木寺是一捧白龙江的水,清冽而纯净,只有在郎木寺才能寻觅到这种味道。
郎木寺从 离开你的这一刻,就开始怀念。
金碧辉的赛赤寺,随着缓坡,可以漫游赛赤寺,在赛赤寺的高处,可以远望纳摩峡谷和郎木寺乡。
郎木寺还有一个景点最为著名,那就是天葬,天葬场在赛赤寺后面上山,当地藏民的天葬过程向来对路人公开不设,郎木寺也是藏区唯一一个允许拍照的地方。
我在攻略中也写入了看天葬。
其实,之前我浏览过很多天葬的照片,场面非常血腥,我没有去看天葬,算是对天葬的尊重和敬畏吧,我认为我如果冒然前行,是一种冒犯。
本打算住在郎木寺,看夜空中明亮的星,在郎木寺玩的太开心了,美妙的时光已经留在生命中,于是决定去扎尕那。
时常有牦牛公路上大摇大摆的游逛,旁若无人。
放牦牛的藏族姑娘,头上包着鲜艳的红围巾,这位漂亮姑娘,后面还有个小帅哥也在放牦牛,他那深情的眼睛,印在了姑娘的心。
下午快七点我们到达扎尕那,当拐过一个山弯后,我被惊艳到了,斜阳照耀山峰,山下竟然开满了油菜花,夕阳里,明黄耀眼。
1926年,美籍奥地利科学家约瑟夫.洛克,受【美国国家地理】委托,深入中国西南部考察,走进迭部,住在扎尕那。
1927年在迭部 ,他耗时一年,拍了500多张照片,写下了大量的文字,才依依不舍的离开迭部。
2009年,11月10日《中国地理杂志》杂志社发布了“寻找十大‘非著名山峰’”榜单,扎尕那山榜上有名,位居第四。
国家地理这样描述扎尕那,山势奇峻、景色优美,犹如一座规模宏大的石头宫殿,扎尕那这片世外桃源虽然早在近百年前就被美美籍奥地利探探险家约瑟夫.洛克誉为亚当和夏娃的诞生地,如今,很多人都来寻觅美丽的香巴拉扎尕那。
“我平生未见如此绮丽的景色。如果《创世纪》的作者曾看见迭部的美景,将会把亚当和夏娃的诞生地放在这里。迭部这块地方让我震惊,广阔的森林就是一座植物学博物馆,绝对是一块处女地。它将会成为热爱大自然的人们和所有观光者的胜地。”--约瑟夫。洛克
八十多年前的扎尕那。
客栈主人阿道前来迎接我们,他家新建的木屋,阿道热情周到,把我们送上楼后,他忙着接待上级检查人员。
相机上的景色是楼下路边的溪谷,山水奔腾雀跃,响彻山谷。
晚上坐在这里聊天,天上有点点繁星星眨着眼睛,夜色沉静。
扎尕那的夜晚安静的没有一丝丝声音,让我想起十年前的普照寺,也是如这般安静,早晨,我推开窗子的时候,窗外的溪水轰然作响,震耳欲聋,木头房子隔音这么好,关上窗子听不到一丝声音,我只记得阿道说他的房子全是原木打造,用的什么木我忘记了,这里的原始木屋胜过一切建筑材料。我一早就起来了,有些阴天,看日出有点悬了,我一个人就在村里溜达,山前屋后云雾缭绕,几只狗就躺在路中间,我走过他们身边,只有一只狗慵懒的抬了下头,看了下我,又睡了,街上有三三两的孩子,背着书包去上学。
我们叫上小达,开车去山上观景台,没有日出,看云雾缭绕也好。
寺庙旁边的藏民家燃起炊烟,袅袅飞跃山坡,飘向湛蓝天空。
一座座木屋,和用木头围起的篱笆,青稞和油菜花黄绿相间,错落有致,宛若童话世界。
“靠山边栖息着一座寺院叫拉桑寺,在它下面是迭部人的村庄,房子挨着房子,还有小麦和青稞的梯田,在所有这些的后面,就是巨大的石灰岩山,郁郁葱葱的云杉和冷杉布满峡谷和坡地” 。
---约瑟夫.洛克
今天在仙女坡,在花开的草地上,牧民们赶着去聚会。
“浪”在藏语中是游玩的意思。在花开的时候,藏民带着帐篷,瓜果,奶茶全家出游,在大草原上休闲聚会。
天忽然晴了,蓝天白云,云雾缭绕。
这么美妙的时光,青青草原,花开遍地。
“扎尕那是圣洁的,莫测的,狞厉的,恐怖诡谲的。在秀峰环拱之北,在牧歌漫洼之上,巍峨恢宏的光盖山石峰嶙峋峭拔地插入天穹,突兀地打断了人间生活的绵续,决绝地隔离了流音华韶的喧嚣。”
帐篷里,放着藏族歌曲,,蓝天白云,阳光倾泻,花香弥漫,这是我梦中的香巴拉。
原本冷酷的雪域高原,在佛光照耀下,生出一片绿油油的草地,铺满鲜花,佛无时无刻,都在用温柔的目光,抚摸着他们的内心。
迷恋这花香,迷恋这草地,竟然在这里玩了一上午,把一切都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恋恋不舍的离开扎尕那,下一次来,我会走遍几个藏寨,拜访寺院,花两天时间穿越 扎尕那山谷。
我喜欢在路上的感觉,漫无目的也好。
在路上,和谁在一起,我珍惜每一次旅行,每一段路,每个人,每一秒。
当我回头望时,我就有了富足的收藏。
相逢是缘
在去若尔盖的路上遇见色彩鲜艳的寺庙。
初次邂逅,却有阔别经年之感。
因为有缘,所以,一见倾心。
到若尔盖大草原了,蓝天湛蓝,白云悠悠,毡房好像白莲花,牛羊似珍珠洒落。
猫着腰,低着头,穿着粗气,爬到山顶,一幅巨大的彩画在眼前逐渐展开,黄河是如此沉静。
黄河有大首曲和小首曲。
小首曲在玛曲玛曲县城东南。
大首曲是指位于玛曲西南端的甘青川交界地带,而观赏首曲之一的九曲黄河第一弯的最佳地点在四川若尔盖境内的唐克乡。
从网上查看到,似乎唐克和玛曲都称自己是黄河首曲,我因为这个说法很困惑,查询了许多资料和帖子,我自己的看法是唐克更为震撼,唐克在索格藏寺背后的山头上建了长长的栈道,蜿蜒上山,到达一定的高度,视野开阔。
而首曲的忠克观赏点,在一个垭口,显然比这里逊色很多,因为这个观景点虽然视野开阔,但高度不够,在这个位置用肉眼基本看不到黄河的影子。没有合适的观景点,可以建个高塔嘛,凡事变则通,固守住这个垭口,是不利于发展的,从网上的攻略来看去过的人都说没意思,没看头,甚至有人说玛曲的九曲黄河是骗人的,其实,这里也非常美丽,只因为她藏在草原深处。。黄河用藏语说就叫玛曲,之后的帖子再赘述。
秋水长天,落霞孤鹜。
黄河,看上去从很远的地方来,要到很远的地方去,看上去已经很疲惫,看上去依旧容光焕发,似稳重又热烈,似沉默又激昂,似玉带,似锦缎,似水晶,似银河,似柔情万种,似不食烟火。。。。
在索格藏寺山后的观景台上,山下升起袅袅炊烟,忽远忽近的诵经声,在落日余晖里,草原,河水,天空在变幻的光影中更换着色彩,在日落的那一刻,随着人们的激动和惊呼,黄河闪耀了一下落日余晖,就远去了。
甘南是一个斑斓的梦,蓝天白云,冬季牧场,在温暖的季节里,草原上开满了鲜花,香浪节自由快乐的藏民,,展佛节的神秘,藏民用脚步丈量着与佛的距离,信仰是心中的暖灯,牵引着人们走向心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