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期 走 进:书声琅琅的安献楼
读 懂 鼓 浪 屿—安献楼
安礼逊的‘安’,奉献的‘献’
△△安献楼
1934年,牧师安礼逊在鸡山顶兴建一座三层楼房,设计师是一位被称为“富师”的惠安建筑工匠,该建筑开山取花岗石建造,坐北朝南,矩形平面,长21米,宽9.3米,平面格局为封闭式内廊布局。
建筑对称的正立面中部设入口,首层为平台,大台阶直接引向设在二层的入口,设有突出的柱廊,柱廊由前面四根和靠墙两根巨大的石柱支撑。横三段的对称布局,高台阶,竖向三段式的立面划分,以及中部巨大的入口柱廊体现出古典复兴风格的影响。
「 安献楼」最初曾作为安息会礼拜场所,后美华男女两校迁入,现在的安献楼作为基督教厦门美华疗养院,保存完整。
安礼逊夫妇
(图/洪声文)
美国基督教安息日会牧师,来到鼓浪屿,带来独特的教育理念,在鼓浪屿上先后创办了小学和中学。
建安献楼的安礼逊牧师夫妇,用一生的时间做教育工作。他们的学生说,遇见他们是最幸运的事。
用教育播撒爱的种子
1906年,美国基督教安息日会牧师韩瑾思、安礼逊(J.N.Anderson)夫妇先后到鼓浪屿租乌埭路民房(今泉州路81号)传教,创办了“育粹小学”(后更名为“美华小学”)。1906年到1909年,在“五个牌”海滨购地建房创办美华中学男生部;1910年增办“美华女学”。
靠自己的双手创造
“美华”的教育理念跟别的学校不一样,美华学校利用所属大片土地,开设农场和奶牛养殖场,学生可以通过劳动、勤工俭学来支付学费与生活费。
安礼逊夫妇来到鼓浪屿,带来了新思想、新理念,用独特的教育理念打开学生们的新世界。鼓浪屿上琴声浪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安献楼对外开放中
来这里看看100年前,鼓浪屿的校园生活。
安 献 楼地址:鸡山路18号
读懂鼓浪屿
一期一个文化遗产点
本期:书声琅琅的安献楼
鼓浪屿管委会×厦门日报新媒体 联合打造
来源:鼓浪屿